“公私不分”两大常见风险点
日期:2020-01-20
“老板”、“公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在实务中很多人偏偏把两者混为一谈。今天就来聊聊常见的两个“公私不分”的风险操作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明显的稽查疑点。
风险点一:企业购车挂股东名下
[风险操作]实务中,时常发生企业出资购车,却登记在股东名下的情况,企业认为车辆虽然登记在股东名下,但实际使用人、管理人和所有人均为企业,车辆并不属于个人所得,因此,无需扣缴个人所得税。同时,企业还提供派车单佐证车辆实际用于企业业务活动的证明资料,来证明该车辆支出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一并作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凭证。
[稽查视点]企业账表未记载车辆,却发生了汽油费、保险费、过路费、修理费等支出,并计提了车辆折旧费。
[风险分析]企业出资购买车辆挂到股东名下,实质应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车辆发生的相关费用,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取得的进项也不得抵扣。
[规范意见]企业为股东购车计算个税时,考虑到股东个人名下的车辆同时也为企业经营使用的实际情况,允许合理减除部分所得,减除的具体数额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比如企业为股东个人购买的汽车同时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广州市统一按购买车辆支出的20%比例减除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不同地区的标准不同,企业可以根据各地区政策规定的具体扣除比例进行合理扣除。
同时,车辆用于企业经营活动,可以通过签订私车公用合同约定费用的承担,取得合法费用凭证后,相关合理费用可税前扣除,取得进项发票也可以作为抵扣进项的凭据。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车辆保险费、车辆购置税、折旧费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风险二:公司款项打入个人账户
[风险操作]将公司款项打入私人账户可能是一种纳税人常用的避税方式,比如用股东的个人账户或者其他人(会计、出纳、高管等)的个人账户来收支公司款项,然后做成两套账,私人账户收取得款项可以不开票不申报,从而隐匿收入,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稽查视点]公司开票的收入走对公账,不开发票的收入走私人账户,所有成本费用都取得合规发票,看起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金税三期之后,隐匿收入造成成本和收入严重不配比的,税务系统会推送风险预警信息。这种情况下,税局往往会通过大数据抓取第三方数据,包括银行、工商局、统计局、社保、证监会、交易所、商务局等信息共享平台,如果数据比对有异常,必定成为税局稽查的风险点和突破口。
同时,有稽查案例显示,银行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可能被人民银行报送给相关税务部门,也会导致税务稽查。根据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可以检查从事生产经营的涉嫌纳税人的银行存款账户,包括纳税人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
[风险分析]
1、刑法上的责任:公司股东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公司的货币资金,有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若挪作他用,则可能构成挪用资金罪。
2、民事上的责任:如果该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将本属于企业的营业收入打入股东账户,属于企业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混同,则该股东应当对企业的债务与企业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二个以上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话,该股东需要向企业承担返还责任,在企业无力对外偿还债务的情况下,该股东则应当在其收取营业收入的范围内承担偿还责任。
3、偷税行为:《征管法》规定,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洗钱、地下钱庄嫌疑:根据大额支付交易规定,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以及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之间金额20万元以上的款项划转属于大额交易,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短期内累计100万元以上现金收付属于可疑交易。
一旦个人账户大额收款累积次数过多,就会被银行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排查是否存在洗钱的可能。即个人账户金额大且是一年内收款次数多的对象就会被监控,推送给税务机关之后就会被列为稽查重点。
[规范意见]基于目前市场环境,以及考虑交易的便利性,用私人账户结算企业经营资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付款方可以对交易流程做规范要求,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双方的合同中明确约定收款账户信息;如无签订正式合同,可要求收款企业出具委托收款书,并签字盖章。
2、严格规范内部工作制度,要求负责付款的员工汇款对象只能是收款方通过以上方式确认过的账户,坚决杜绝基于个人的信赖,随意汇入私人账户,如有变更,则要求重新办理委托。
总结:公私不分、资产与费用不匹配、个人账户收支资金金额大且次数频繁、企业账户资金往来过多已成为稽查重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却不可忽视涉税风险的存在,不可再有侥幸逃税的念头。随着政策不断更新,税收征管方式不断放宽,稽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应时刻关注稽查动态,提升财税人员财税知识和技能,为企业降低成本、防范涉税风险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