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 页 > 风险防控 > 风险实务 > 正文

商贸公司缘何税负如此之低?

日期:2020-04-03

  商贸公司税负偏低,评估人员进行账目审核后,并未发现线索,进一步追踪,才发现了更大的秘密......

  【案件起因】

  2013年10月,某市国税局通过计算机选案,发现一经营家电的商贸公司2012年增值税税负偏低,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彩电、洗衣机、冰箱、电脑等11个品种,但是2012年增值税税负只有0.20%,与同地区、同行业增值税税负0.79%相比,低了0.59个百分点。同时,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发现,该公司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也明显异常,仅为13.29%,与同地区、同行业相比,低了15.14个百分点。于是,该公司被确定为评估对象。

  【案件稽查】

  1. 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毛利却不高

  2013年11月,评估人员来到该经贸有限公司,进行2012年度申报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检查。评估人员说明来意后,公司老板老杨不停地说:“现在家电生意不好做,竞争很激烈,我们是薄利多销,毛利率很低,利润低当然税负就不会高啦,我们也没有办法呀!”

  评估人员核对了企业2012年的利润表后发现,该公司2012年销售毛利率还不到2%,再扣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当年实现的利润确实不多,只有2万多元。对一个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的企业来说,每年只赚2万元的利润,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其中,是不是另有隐情?

  评估人员翻阅了该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报表。2010年和2011年的毛利率,与2012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一直以来,公司的毛利率都很低。毛利率不高,公司的规模却越做越大,这显然有悖常理。

  评估人员又检查了公司2012年的财务报表,发现2012年5月、6月连续2个月,该公司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竟然都是258976.02元。对此,评估人员询问了办税人员李某。李某解释说:“2012年6月,我家里有特殊的事情,当月来不及作账,就按5月份的发出商品进行了结账。不过,我后来都核对了,目前账簿和申报的完全相符!”听完他的解释,评估人员感到李某是故意在掩饰账目的一些细节,5月和6月明明是同一数据,李某却一口咬定账簿和申报的完全相符,这其中,肯定有蹊跷。

  2. 估价入账”原来只是幌子

  基于第一天并未找到突破口,评估人员调整工作思路,对该公司2012年申报的增值税抵扣联和货物销售发票进行核实、比对,并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冰箱的购、销价格进行了对比。经过对比,评估人员发现冰箱的毛利率高达15%以上,与账簿上不到2%的毛利率相差悬殊。可是,李某对此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2012年冰箱赚钱,其他商品赔钱,平均计算,综合毛利率当然就低了!”评估人员因此决定去检查其他商品的毛利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其他商品的毛利率高达10%以上,而且购入的商品数量远远大于销售的数量。可是,公司每月的商品库存,基本都徘徊在1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公司很有可能存在销售商品不入账的现象。对此,李某又解释说:“我们购进商品时,有时来不及付款,就采取估价入账的方法。所以,发票上的商品数量、价格与账面的实有数量、价格不完全相符。”

  评估人员又重新调整了评估思路,决定从该公司2010年3月5日开业的日期核对。由于该公司没有对库存商品进行分类核算,评估人员只能采取“两条线”的方法实施评估。一方面,对实际成本存货归类核算;另一方面,对计划成本估价商品部分进行比对、划销。通过2天的纳税评估,评估人员最终确认该公司自2010年以来,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一方面,购进商品时全额入账,但销售商品时部分收入不入账,成本多入账,达到多抵扣增值税、多结转销售成本的目的,形成毛利率和税负率偏低的假象,从而少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为了冲减账面上多余的存货,打着估价入账的幌子,任意冲减库存商品,自由调节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关系,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案件处理】

  经过评估人员的说服,该公司承认了错误,并补缴了少申报的税款和相应的滞纳金。

  【案例启示】

  本案是一起利用估价入账少申报纳税的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选案的方法选出税负异常的企业,深入企业实地核查财税资料,从增值税进项发票入手,寻找证据支持,追踪核实购进货物的品名和数量已经成为常见的税务稽查手段;税负率、毛利率低于同地区、同行业其他企业是税务稽查的重点。企业要加强遵法守法的意识,应将全部收入入账并申报纳税,并合理结转成本,否则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而被税务大数据筛查出来的!